9月17日公务员联考行测之言语选词备考解析
2011-09-12 10:33 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http://xiamen.huatu.com/ 作者:厦门华图 来源:华图教育公务员考试言语部分的选词填空,一直是广大考生的一个难点。根据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一个命题趋势,言语的选词填空部分不再仅仅是考察大家对词语具体意思的理解,更多的是测查考生有无联系上下文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言语上的逻辑思维实质上是指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语境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老师经过研究分析,预计2011年9.17联考,仍然会沿袭这种命题思路,着重考察各位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这种考察方式并没有增加试题的难度,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和合理的思维方式,那么相信选词填空这个难点会转变为各位考生的得分点。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真题来为大家讲解在选词填空中如何联系上下文进行逻辑思考。
例1(2010年9月18日联考行测 第5题)
如果把一些中国象征都只是当做“元素”,就有点儿像把文化和传统当作装饰性的小挂件,看上去________但“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A. 五彩缤纷 B. 富丽堂皇
C. 林林总总 D. 包罗万象
【答案】A
【解析】空格前面的文段把文化和传统当成是“装饰性的小挂件”,因此思考四个选项中可以和“小挂件”相搭配的词,很容易排除B和D两个选项。
再比较A和C两个答案,空格后面的文段提到了“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等词语,说明需要填入的一个词是和色彩相关的,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实际上这道题,C选项是一个贬义词,被很多人误用为中性词,这也是这道题的一个陷进。但是如果我们紧扣上下文,可以快速和准确的定位到A答案
例2 (2010年9月18日联考行测 第7题)
这些在今天看起来新奇、鲜活的历史,在当时却是________的事情,并不被社会重视,大多是作为逸闻而散见于外地来京人士的私人笔记或清末以来出现的报章之中。资料的极端________,成为社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进入这个领域的重重难关。
A. 街谈巷议 晦涩 B. 耳熟能详 隐秘
C. 司空见惯 分散 D. 妇孺皆知 匮乏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成语和实词相结合的题目,但是四个选项的两个词语都分别不同,提示我们只要找到一个空的突破口,这道题就容易解答了。此题的突破口在第二空,第二空前面有提示性的语言:“大多是作为逸闻而散见于外地来京人士的私人笔记…”,这句话正好提示我们选入的词语应该能够表达“散见”,所以推出第二空填入“分散”。第一空的成语只作为验证就可以了。
【拓展】一般情况下成语和实词结合的考题,建议考生从实词入手,如果实词比较难分析,再分析成语。
例3 (2010年9月18日联考行测 第8题)
敦煌壁画共有五万多平方米,若按高为一米来排列,有五十多公里长,即使________,也要夜以继日。作为人类文明奇迹和世界文化艺术瑰宝,敦煌壁画的重大价值不光是数量之巨,而且更在于其内涵的________。
A. 浮光掠影 异彩纷呈 B. 蜻蜓点水 丰富多彩
C. 一目十行 源远流长 D. 走马观花 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突破口在第一个成语上。文段中出现了表示让步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说明前面即使是大致的浏览一下,也要“夜以继日”的看很久,所以第一空应该填入一个表示“大致浏览”的成语,目标锁定C和D两个选项。但是C选项表是的“浏览”仅限于“书本”,因此最后选定D选项。
【拓展】选词填空并不需要大家把词语的准确意思解释出来,只考察大家对大意和运用范围的掌握。
例4 (2010年4月24日联考行测 第1题)
有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在历史上发生过二十几次,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似乎具有______。对于物种大灭绝的发生是否真的如此频繁和有规律,还有争议。但即便是最______的估计,也认为至少有5次物种大灭绝是非常明显的。
A. 必然性 乐观
B. 规律性 简单
C. 突发性 粗略
D. 周期性 保守
【答案】D
【解析】第一空前面“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提示第一空应该填入“规律性”或者“周期性”。第二空后面用到了“至少”这个词,因此在“简单估计”和“保守估计”中选择“保守估计”更为恰当。
例5 (2010年4月24日联考行测 第2题)
19世纪的西方建筑师大多满足于把钢铁作为一种______手段应用于当时流行的古典式或哥特式建筑。很久以后,建筑师才______了古典和哥特模式,充分发挥了钢铁构架结构的各种潜能。
A. 次要 放弃
B. 补充 摆脱
C. 主要 超越
D. 典型 淘汰
【答案】B
【解析】文段里面提示语言“很久以后…才…充分发挥了钢铁构架结构的各种潜能”说明在19世纪的时候钢铁结构没有在建筑上广泛使用,因此排除“主要”和“典型”。A和B选项中,第一空“次要”和“补充”都可以,所以再从第二空进行辨析。同样的,通过文段给我们的提示,知道是“很久以后,建筑师才充分的发挥了钢铁结构的潜能”,这里用到一个“才”字,说明带有一种无奈和被动的情绪,从这一点入手,选择“摆脱”比选择“放弃”要好,因为“放弃”偏主动,体现不了“才”的意思。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逻辑思维”是不同与其它学科中的逻辑思维的,它是指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充分的利用语境已经给出的信息来做题,而不能只凭语感做题,否则语感很容易出现偏差。